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刊 > 正文

【湖美抗战故事】因抗日走向革命的我们的父亲——师群

【来源:离退休干部工作处  | 发布日期:2015-09-11 】
       在这举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70周年”之际,我们倍加缅怀敬爱的父亲——师群,追忆他的革命艺术生涯。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华大地,很快日军的铁蹄就踏过了黄河,并于12月占领了济南,老家章丘距济南一步之遥,处在敌占区。面对日军到处烧杀掳掠的强盗行径,时年18岁在外读书的父亲,凭着一腔爱国热情毅然回村组织了6名青年,手持棍棒,夜袭鬼子岗楼,捅了马蜂窝不能回村,由此参加共产党的抗日队伍。1938年春末参加山东八路军游击第三支队,先后当战士、宣传员。父亲自幼就喜爱画画有这个特长, 1939年初进入山东“鲁迅艺术学校”作为第一批美术学员,在校时间很短,基础绘画技法没学到什么,就投入到火热的战斗中了。1940年随部队到滨海军区政治部宣传科,从此走上了他的革命艺术生涯。

  父亲唯一的长处就是敢画,“初生的牛犊不怕虎”,凭一腔热情画日寇暴行,军民团结抗日大宣传画,写大标语,军民团结抗日等。搞绘画创作,不少作品印刷出版,画些年画、宣传画和连环画。

  先后创作年画《春耕大生产》和《三娘教子》等,采用四条屏连环画的形式来启发教育群众学习文化,《身在曹营心在汉》,宣传画《桐柏民变》,连环画《英勇奋斗十八年》上下两集,反映我党建军始末,英勇奋战的斗争历史。1946年调华东军区华东画报社,创作《模范班长陈双泰》等连环画并石印出版,发给部队作为教材,或在农村张贴。这些作品都是父亲自己背着行李和画稿,绘画工具材料奇缺,艰苦跋涉几十公里,到印刷厂驻地,亲自描板绘图,同工人一道劳动印刷的。

  由于战争环境,木刻方便携带、印刷,父亲爱上了这门艺术,自学木刻版画,不懂如何刻法,也没见过别人刻过,什么工具都没有,在房东家找块巴掌大小见方的木板磨平,借把修脚斜角刀,画稿印在木板上便刻起来。在滨海军区编写《滨海八年》一书的插图就是这么创作的。

  在部队父亲除了作画外,也兼作记者,为部队报纸写通讯报导文章。由于战争环境,这些作品大部分丢失,没想到它会有美术史料价值保存下来。

  1948年秋南下中原,由军队调地方,在“中原新华书店”任美术科长和负责总编《新华画报》。建国前夕,父亲作为中原地区美术代表赴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文代大会。到武汉后,先后在出版、新闻、学校及文艺单位负责美术的组织和党政工作。1957年春在省文联湖北美协工作,开始以黑白木刻创作版画。先后创作《风雪大别山》套色版画(与人合作),黑白版画《三峡》、《清江放筏》、《转移》、《革命战争组画之一》等。父亲历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美协主席、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等。

  父亲参加革命一直从事美术工作,画画是为了抗日战争打鬼子服务,为祖国为人民服务。作画时只考虑思想内容是否对革命有利,对宣传人民群众和战士有利,没有想更多的艺术追求和标准,只要能激起战士们的杀敌士气这就是当时我们父亲的最高追求。



  师群子女:师海虹、师海云、师海鸣

  二〇一五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