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刊 > 正文

【湖美抗战故事】武昌艺专在江津 吴融(傅文淑)

【来源:离退休干部工作处  | 发布日期:2015-09-16 】

母亲今年77岁了。在她的抽屉里有一个不常打开的铁盒子,里面关的是老照片和老故事。春节回家探亲,我要求母亲拿出来给我看看。这张55年前的照片定格了抗日战争时期,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在重庆江津办学时,举行25周年校庆化装游行的场面。

1945年4月13日江津县城人头攒动,人们争相观看的是一支五颜六色花里胡哨的游行队伍。敲锣打鼓,歌声笑语中“非洲黑人”手舞足蹈,“印第安酋长”手持长矛,更有奇怪形状着长衫之孕男,披芭蕉叶之山鬼,裹着黑袍的“骷髅”也招摇过市……从这张现在看来都显新潮前卫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当年武昌艺专浓烈的艺术氛围及学生们的朝气蓬勃、活跃开朗。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是我国艺术教育史上最早的艺术学校之一。1920年由曾追随孙中山投身过辛亥革命的蒋兰圃先生在武昌创办,办学宗旨是为中国培养艺术人才,开设有绘画、音乐、文学等科。

蒋兰圃先生,湖南衡阳人,22岁时投考湖北新军,先后加入日知会与共进会。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当夜,蒋兰圃率兵坚守蛇山。辛亥革命受挫后,先生乃致力于美术教育事业。先生不惜将湖北藕池口田产五百亩及一艘小火轮股票,悉数作为武昌艺专创办资金。1920年4月13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正式成立,蒋兰圃任首任校长。当时校址设在武昌水陆街。到1926年校舍已由简陋小屋发展成铁铸大门护卫的三层楼东方式欧美化的建筑了。学校中汇集了唐义精、唐一禾、张肇铭等一批优秀敬业的教师。唐一禾教授留学法国归来。徐悲鸿曾称赞说:“唐一禾先生是一个很有才气的画家,武昌艺专有这样一个好老师很幸福。”学生也由建校时的五六人发展至800余人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在校董会主席蒋兰圃、校长唐义精带领下逆江而上,迁往重庆江津。江津位于四川东部,是著名的柑桔之乡,长江由西向东穿过县境,上可达泸州,下可通重庆。学校在江津德感坝五十三梯处租得李氏宗祠为校址,搭盖两排茅棚为教室,开始了艰苦岁月中艰难办学的历程。蒋兰圃的女儿蒋幼兰回忆说:“流亡时期我刚10岁,随父亲和唐校长辗转流徙,历经千辛万苦,学校迁到江津后,真苦呀!有时无隔夜之粮,常喝红苕稀饭度日。我那可怜的母亲在贫病交迫中离开人世,至今仍长眠在江津五十三梯。”那时不仅伙食极差,教学用的材料也是奇缺。画素描没有木炭条,教师就带着学生自己用树枝烧制,画油画没有调色油,就用桐油代替,甚至有些颜料也是自己做成的。很多从沦陷区来的学生和四川贫穷学生没钱缴学费,只有半工半读。因学校是由校董会集资经营,在那个非常时期,经费的窘迫可想而知。学校的情况正如武昌艺专自己的校歌中所唱:吾校惨淡经营立,发扬文化绵悠久……

在当时物质条件极度困难的条件下,学校却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学校领导和教师总是把学生当成自己儿女一般对待,有饭大家吃,有难共同当。每过元旦、春节,学校都要在教室里挂上乡下的粑粑灯笼,开晚会演节目,蒋兰圃先生在66岁高龄时还登台赤膊表演中华武术。良宵佳节师生同乐亲如家人,欢歌笑语直至深宵。每年4月13日是校庆日,学校都要举行化装活动。有一年,唐一禾教授自扮成非洲酋长,带领一群“黑人”敲着鼓乐在校园巡行展演,忽见一人还是“本来面目”,立刻追上前去不由分说抹他一脸黑灰,拉入自己麾下,整个学校沸腾起青春的热血,弥漫着艺术的精神。昔日僻静的小山村,如今缭绕着琴声、歌声,闪动着丹青画笔。菜地中平出的篮球场上飞起“三大步”,堰塘里翻滚着“浪里白条”……

在校舍旁的山坡上有一块平地,被称为“望乡台”,流亡学生常登临落泪,东望故乡。学校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支部,领导大家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五一三木刻研究会”向民众介绍展出了延安木刻和苏联版画;“八一五”剧团在江津公演抗日话剧,引起轰动。1944年,冯玉祥将军到江津为抗日募捐,亲到武昌艺专讲话,说:“倭寇杀我同胞的父母,此仇不共戴天,此仇不报何为志士仁人!”全校师生同仇敌忾,抗日气氛高涨,作画一百多幅在江津义卖,积极为前方抗日将士募款。抗战时在江津,蒋兰圃先生画了《还我河山》、《七·七的号角》、《女游击队员》、《胜利与和平》等作品,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抗日斗志。

1944年3月,发生了一件令人悲恸万分的事,校长唐义精和唐一禾教授去重庆开美协会议,不幸轮船超载,在长江小南海处翻覆,全校师生敬重的唐校长、唐老师与三百多民众一同罹难。四川美术学校教授刘国枢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全校师生如丧考妣,痛哭失声。我当时已是二十多岁的男子汉了,作为他们的学生,禁不住内心的悲痛也大哭一场。”当时董必武同志也送来一幅挽联,深表哀悼。

抗战胜利,武昌艺专于1946年迁回武汉。我母亲傅文淑是1945年21岁时在重庆考入武昌艺专的,1946年随学校到了武汉。武昌艺专原在武昌水陆街的校址已被日机炸毁,学校遂在汉口宁波会馆租房开课。星期天,四川来的同学相约去游览名胜古迹黄鹤楼。在黄鹤楼前母亲留下了这张照片。据母亲回忆,被日机轰炸后的黄鹤楼被严重损坏,本应立于楼顶尖上的球状饰物,已被抛掷于地面上。母亲1948年毕业时,学校举办了一个毕业生作品展,当时的报纸选登了两幅作品,其中一幅即是母亲作的人物像。毕业那年母亲24岁,在武汉的照相馆中拍了这张毕业像。三年的学习生活熏陶出母亲一副“任重道远”的神情。学美术的母亲很爱美,虽没在脸上涂脂抹粉、描眉画唇,但很时髦的烫了鬈发,还系上一朵欲飞的蝴蝶结,身上的花点点衣衫里伸出两片似莲花瓣的大白领,映托着一张端庄健康的青春面容。毕业后母亲离开武汉回到重庆,先后在重庆第一师范等学校教美术,她像她的老师一样爱学生,身边总聚集着一群爱美的姑娘。她的学生毕业后,也多成了爱学生的老师。后来母亲到四川美术家协会做了画家。如今年逾古稀的母亲坚持不放画笔,毕业于武昌艺专的母亲有着一颗年轻的心。

武昌艺术专科学校从1920年创办到1949年并入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以来,为我国,尤其是中南、西南地区培养了大批爱祖国、爱人民的艺术人才。我所知道在重庆的有四川美术学校教授刘国枢、傅若芸、林葆青,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刘一层、李际科、王运丰,重庆社会大学工艺系主任邓云烟,重庆25中美术老师李建英……

解放后,蒋兰圃先生曾先后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名誉教授、湖北省政协委员等,1958年逝世。

尘封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难忘武昌艺术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