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刊 > 正文

【艺术人物】湖北美术百年伴行者刘依闻:我们终会有自己的油画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 发布日期:2018-05-21 】

 

1919年,刘依闻出生在湖北汉阳农村的一个经商家庭。父亲刘道成在武汉经商,刘依闻自幼跟随在家中精读四书五经的叔父身边接受教育,学习诗、经、史。1935年,初中毕业的刘依闻考入武昌艺专附中师从唐一禾先生学习绘画。

 

艺术家刘依闻

  艺术家刘依闻

       水中天曾在谈到武昌艺专(湖北美术学院前身)的历史时不无遗憾,“武昌艺专是现代中国美术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学校,可惜由于后来的院校合并迁转,使它的办学历史和贡献湮没无闻”。1920年,武昌艺专在武昌芝麻岭建校,最早名为“武昌美术学校”;也正是在这一年,俄籍画家朴特古斯基在上海创办了画室,培养出一批中国画家,刘依闻的同学、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闵希文认为,“也正是这一批画家学成后开始在中国创建学校、建立画室、展出作品,油画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

刘依闻《自画像》

 

唐一禾《刘依闻》

在武昌艺专附中的三年,刘依闻在老师唐一禾的指导下,经过两年扎实的素描学习和一年初涉油画的训练,这个“艺术爱好者”逐渐开始走向专业的艺术创作之路。1938年,刘依闻创作的写实作品《日寇暴行图》获得了老师的极大赞扬和鼓励,尽管作品早已在动荡的年代中辗转遗失,但是仍然从主题即可窥见艺术家在创作之初就奠定了紧握时代脉搏的基调。


 刘依闻《在·二七工人俱乐部》

 

刘依闻《女青年》

 

刘依闻《静物》

 

刘依闻《静物》

 

刘依闻《二·七老工人》

 

刘依闻《二·七老工人》

 

刘依闻《傣族织女》

 

刘依闻《藏族牧女》

 

刘依闻《埃菲尔铁塔》

 

刘依闻《老人肖像》

 

  在刘依闻从武昌艺专附中毕业的1939年,武昌艺专因为抗战关系迁移后方,未能开学。适逢常书鸿先生来武汉为国立艺专招生,“常先生极力邀请我父亲去国立艺专,那时候国内最好的美术院校就是国立艺专,也是当时国内唯一一所国立艺术院校。常书鸿先生又是国立艺专招生考试的考官,我父亲很顺利地考取了”,刘依闻之子刘亚夫在追述这段记忆时难掩自豪。

   尚未开学,国立艺专就迁至贵阳,并很快开始了抗战宣传,刘依闻也在入校不久就与人在街头合作了《保卫大西南》巨型宣传画。闵希文回忆这件作品时说,“同学们被他的出色技巧惊呆了,不免刮目相看。教我们的方干民先生在巴黎受业于让·保碌·劳伦斯,对依闻的写实风格非常赞美,同学们也都注意从他那里学习刻画对象的本领”。

刘依闻青年时代和阮璞合影

 

刘依闻与同学赵无极等合影

 

 

刘依闻与同学朱德群等合影

 

  当时的国立艺专刚刚由原国立北平艺专和原国立杭州艺专两所学校合并而成,学校的教师来自不同的艺术教育背景,师承不同的师门,大家观点各异,因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派。“这些迥异甚至对立的艺术主张和风格样式在学校里并存并展开竞赛争取学生,但是同时学校又缺乏一套有效的制度和措施来与这种自由活泼的学术风气相互配合,难免在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但是刘依闻在这种学风环境中,却更加认定了自己要走的艺术道路,恪守武昌艺专附中的老师唐一禾先生的教导,“在打基础阶段,一定老老实实、忠于对象”。所以他抱着“学油画的关键是要把方法学到手,油画的进步要靠民族精神”的念头,一心一意地勤奋练习,在这里取得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油画家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修养,继承了唐一禾先生的教学思想,并积累了坚实的人体写生功底。

  在国立艺专学习的三年以及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四年中,刘依闻经常到街头、农村写生,将他所看到的做苦力的、乞讨的、挑柴卖菜的农民作为写生对象,也促成了艺术家在40年代初的《老妇》、《街头儿童》、《乞讨者们肖像》、《自画像》、《画家与其妻》、《静物》等优秀作品。

自在武昌艺专附中跟随唐一禾等老师学习,到50年代向苏联油画学习,刘依闻不断地进行着技法的积累,“学习西画必须把他们的技法学到手,这样才算是学到了东西,而你自己的文化传统,也就是几千年的儒道思想,也会不自觉地透露出来的。欧洲油画最早从北欧和意大利诞生,传到法国不到一百年就出现了法国风格。再进入英国,也不到百年同样创造了英国风格。进入美国较晚,美国不是也有了萨金特和霍珀吗?所以油画到我们中国,肯定也不到百年时间,会有我们自己的风格的”。

  这些积累很快让刘依闻在全国崭露头角,1959年,与其他画家的合作作品《黄麻起义》创作完成。1964年,《景颇少女》入选全国美展并吸引了社会不少关注的目光。同年,湖北人民出版社邀请刘依闻创作一幅以毛泽东在武汉为题材的油画作品作为年画出版,刘依闻开始了《高瞻远瞩》的创作。“因为是领袖人物的重要题材,从素材收集到创作完成,整个创作历程耗去了我近两年的时间。为何要画毛泽东?毛泽东与武汉又有何关系?这些一直是我在创作初期最关注的问题。正是在两年的资料收集中有了对毛泽东与武汉深厚感情的理解,使我在创作上有了无穷的原动力。与文革中把领袖形象神化的创作动机完全不同的是,《高瞻远瞩》中的毛泽东无论在外形塑造、人物传神和环境选择上,都更趋近于普普通通的平凡人,从而使伟人形象不仅气贯长虹,又与我们那么亲近。”

刘依闻《毛泽东在武汉》

 

   文革期间,刘依闻被迫放下了画笔,但是他相信“我们很快会迎来中国的艺术春天”,“俄国引进欧洲油画不到一百年,在今天世界画坛上,它的写实油画首屈一指。拿我们的敦煌壁画来看,不是仅仅经历隋代、唐代就出现了自己的东西了吗?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不到20年的时间,我们的艺术成就已经无比辉煌,不仅画家队伍庞大,作品质量也是空前的,更重要的是,中国风格的油画已经初露端倪”。

  1989年随全国美协、全国文联前往巴黎国际艺术城做访问学者,成为刘依闻风格转变的又一个结点。留学巴黎期间,刘依闻去巴黎、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柏林克隆和布鲁塞尔的博物馆朝圣,大量参观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家原作,他激动地给同学闵希文写信,“这次去欧洲,算是偿了我的夙愿,去见上帝也就没什么遗憾了。我在意大利看了文艺复兴三杰的画,在德国看了北欧画家的作品,在比利时看了近代画家的作品。我在巴黎参观了卢浮宫、印象派艺术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他们几百年的写实绘画和我们几千年的写意绘画一样,这种人类的精神财富永远令人敬仰,永远不会灭绝”。

  欧洲一行,让刘依闻更加坚信,“油画并非纯粹模仿自然,而是应该有画家的主观经验灌注其中,否则作品不可能感人”。闵希文也认为自此之后,刘依闻更加注重形式因素,“像《丝绸之路》、《藏族妇女》、《牧童》、《苗族妇女》以及随后的许多人体习作,他不仅用笔触来增强人体效果,在色彩上大胆采用冷热衬托、强烈的黑白对比”。

  相较于刘依闻的艺术创作成就,其自1942年开始的艺术教育生涯在后辈学者看来“是与刘依闻的创作比肩的个人成就”。湖北美术学院教授方长江认为,“湖北油画的开创者唐一禾先生、唐一禾艺术精神的直接继承人和发扬者刘依闻和杨立光先生推动湖北油画形成了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民族个性鲜明的现实主义民族油画体系。由于这三位前辈终身居于美术教育、油画教学的领导地位,以及他们身体力行、毫无间断地进行油画教学实践与创作实践,这个学派的影响和涵盖极为深远,以两湖为中心,辐射至长江中上游的西南、华南和中原地区”。

  艺术家尚扬在谈起老师刘依闻的影响时,仍然对老师创作的《织》、《傈僳族姑娘》、《景颇姑娘》等写生作品印象深刻。这些严谨而简练的作品,尚扬至今仍认为“是很好的油画肖像速写的范作”。

60年代,刘依闻在中国美术馆

 

1945年刘依闻在武汉办个展的新闻报道

 

   1986年“大学圈”画展,杨立光(中)、刘依闻(左)等人在展览现场现场

 

  根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池瑜整理,1946年刘依闻受聘于武昌艺专,协同西画部主任和导师杨立光进行西画教学。1949年,武汉解放,刘依闻随即受聘于湖北教育学院美术科。1952年,湖北教育学院和华中师范学院合并,刘依闻出任艺术科主任。1956年,华中师范学院艺术系独立建院,成立武汉艺术师范学院,刘依闻任绘画基础课教研室主任。1958年秋,武汉艺术师范学院与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合并为湖北艺术学院,刘依闻任系主任和院务委员,担任油画专业的基础课和创作课的教学任务。1965年10月,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单独建为湖北省美术院,刘依闻出任副院长和院党委委员。1972年,湖北艺术学院恢复美术系,他担任美术系系主任。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刘依闻全身心投入到美术系的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培养的学生不少成为了新中国湖北美术教育与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力量。

  正像是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徐勇民的感慨,“想想何为‘教育’、何为‘教育家’,心中会将这原本只是概念的印象,依着先生的言行举止勾画得更加客观与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