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夕阳风采 > 正文

李正文:与兴致相伴的陶艺人生

【来源:离退休干部工作处  | 发布日期:2015-04-14 】
李正文先生,著名雕塑家、陶艺家,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湖北美术学院陶艺研究所所长。其创作的雕塑、陶艺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并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4月26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艺术区内的李正文教授工作室,聆听老先生讲述他的陶瓷艺术之路。

生趣盎然的工作室

  推开工作室的老铁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鳞次栉比、形态造型各异的陶艺作品。当中不少都是李教授创作的陶艺作品和他多年苦心收集的古陶瓷标本。一边的工作台上陈列着各色亟待入窑烧制的陶坯,李教授近年的新作——木叶纹茶盏也赫然在列。李教授告诉记者:木叶纹茶盏在几年前试制研究中,引起陶艺界的广泛关注,李教授所创作的其中几件木叶纹茶盏已被湖北美术馆收藏至今。

工作室内一角

  在观赏李教授的作品时,记者留意到博古架上摆放着几尊形态生动造型迥异的陶瓷鱼,被问及此,教授回答道,“鱼”系列是早年创作的系列作品,当时是为了响应环保的号召,做了这个大胆的尝试,没想到作品面世后反响不错,也备受欢迎。

工作室内陈设的艺术品

精巧的昆虫陶艺系列作品

  见记者一行对放置在木块上的仿生昆虫很感兴趣,李教授拿出一套精微细致的仿生昆虫作品:瓢虫、蚂蚱、蜗牛,甲虫等等。触之小巧玲珑,观之栩栩如生。李教授还向记者取出了收藏的古代优质紫砂壶,宋元明清时代的陶瓷等收藏品。如数家珍般介绍着各个物件的来源、风格特色从而道出自己研究制作古代陶艺的故事。在这约50平米的小工作室里,教授素来偏爱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信手捏造出活泼或生动的作品。作品充满自然、随意与生机。而这,正是现代陶艺强调的个性和观念。在这里,古代陶艺与现代陶艺相遇相知汇集一堂,沉淀出满室艺术气氛盎然不息。

记者感受李教授珍藏的紫砂壶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李正文教授文革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当时没有专业雕塑可以学习,只能学习纪念碑雕塑。在从雕塑转向陶艺这个过程中,教授也参与创作了很多重要大型雕塑:比如,参加葛洲坝雕塑设计、参与创作黄鹤楼“黄鹤归来”……但是李教授说他想走一条另外的路,于是就选择了做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陶艺刚刚兴起,在一切零起步的基础之上,教授深入调研制陶工厂:从湖北宜昌转到湖南、蕲春,一去就是几个月,烧窑、做窑炉、配釉以及成型都学了一遍。当时李正文教授就任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老师,曾代表湖北武汉赴香港参加香港国际博览会,与会期间在观赏其他地区的陶艺后受到很多启发,这也为教授后来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时在博览会上,教授的两件珍贵的柴窑烧制的作品被香港艺术馆收藏。

李教授向记者讲解陶器工艺

  谈到我校与陶艺的历史,教授说道,相比于“瓷都”景德镇,湖北美术学院是首个与国外签约研究陶艺的院校。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但是当时由于资金缘故,学校第一个窑是现今依旧在我校设置“北村”奖学金的北村先生捐建的“昙花窑”。

李教授创作的木叶纹作品

  创学之路,辛苦唯经历者方可体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李教授说,一批雕塑系老师历经艰难困苦,最终湖北美术学院陶艺专业成为华中地区一颗新星。现今学校藏龙岛校区的陶艺车间“七彩工坊”所使用的烧窑设备质量规模均属上乘,在这样优质的教学设备下,校内学子可更轻松进行陶艺创作。

  两鬓积霜织岁月 十指磨茧铸师魂

  李教授的陶艺之路,一直延续到退休之后。他在武昌理工学院(原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建了一个工作室,培养了一批兴趣小组学生。由于开明的学风,学生们兴致高涨,虽不是专业陶艺学子,教授还是以专业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当时环境不比现在,为了学习拉坯技术,教授多次请来陶艺界大师亲身传教。一些学生毕业后扎根在景德镇做出了一番成就。李教授认为,学生基础好坏与否不重要,而在于如何去引导他们动手和创造。兴趣爱好是最大的老师,教授则善于发掘学生的兴趣,然后加以引导。同时学习气氛也很重要,相较于那些文理科类高校,美院的艺术氛围要为浓厚、学风也更为自由。这与美院的专业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艺术这样一个大环境里面,美院学生因为这些优势往往能创作出更加富有灵性和艺术气质的作品。

李教授与学生记者亲切交流

  “技术在现代陶艺创作中是次要的,一个艺术家对生活、对事物的理解程度,也就是他的创造性,才是最重要的。”李正文教授说,“但是,如果技术不扎实,一个人再有想法,也表达不出来。美院的同学创造性不错,技术上还需要勤奋刻苦的练习才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欣喜于民间陶艺最好的时代

  谈到现代陶艺的发展,李教授表示,当下是中国现代陶艺最好的时期,现代陶艺家有自己的观念和想法,现代陶艺亦有自己的脉络。但现代陶艺也在转型,因为社会发展的关系,现代陶艺由过去单一的、观念性的创作过渡到实用的艺术品,由艺术家来做实用的艺术品,这和以前就不一样了,比如一个花瓶,艺术家做出来会有签名,这个作品又实用又有艺术性,这两方面都在往前走,这是现在陶艺发展中非常可喜的现象。

  对于湖北地区历史上陶艺的发展,李教授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湖北民间陶艺的特点具有其特殊性,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制作方法。湖北地区的陶艺作品为手工左旋拉坯,而且是一次成型,在工艺细节方面,又有刻花,剔花等技术。在早在宋代就有湖泗窑等著名窑址。位于马口镇的马口窑源自明清时期,约400年陶瓷烧制从未间断,只是近代以来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现在的马口因为修建铁路窑址早已被销毁。说起这些逐渐消失于现代社会的珍贵窑址,李教授感到十分可惜。早些年教授曾出版的《即将消逝的文明》一书中,就介绍了湖北民间陶艺中的珍贵遗存。

李教授专著《即将消逝的文明》

心陶禅境品艺境

  小小斗室,承载了李正文教授毕生心血。工作台上,一个刚刚修整出模样的陶坯静静地立在那里,教授穿着一双沾着陶泥的布鞋,手里拿着一件件颇有渊源的作品娓娓道来,眼里满是对陶艺的痴迷与热爱。室内琳琅满目的陶器们也见证了一位朴素而不凡的陶艺大师的经年研究和对民间陶艺所做出的贡献。

  “我觉得想做一件事情就慢慢做,从碗型、器物、形质,味道,一直达到理想化的程度。”李教授对于陶艺有着自己的坚持与不懈,在谈到现代陶艺的发展,他认为过程比结果重要,现代人比较快捷、懒惰,读书都读口袋书,漫画书,讲究快捷。陶艺是很烦琐的过程,但还是有很多人迷恋它,说明它有它的道理。它的材料都是天然的材料,比其他所有材料都有优点,金木水火土五行样样都有,取自大自然,应该说它是最有前途的。

  陶艺材质的品行,弥漫着宽厚的质朴与理性的严峻,而现代陶艺具有禅性的做陶过程使其进一步走入净化心性,回归自然的境界中去。这便是此次观访李正文陶艺工作室后,李教授带给我们最深的感受。